藏经楼前的挽联是:精微法心是佛,无上菩提道长,谁善为师? 诸法皆有,性无殊。 中上品,上品,孤,巍峨,古今,名利,清秀,红直,超天地,胜梵宗。 文殊院内有一座千佛和平塔。 千佛和平塔于1991年竣工,为佛寺式千佛塔。铁塔呈圆形,共11层,总高21m,净塔高15.2m,重27t。 塔壁铸有999尊圆形神像,连同底层正中坐着的释迦牟尼铜像,共1000尊,故名千佛塔。 塔身铸有《华严经》、《法华经》等各种经文和建塔缘由。 飞檐角上有66条小青龙,上面有响铃。 晚风吹得钟声响亮。 塔基下有一座古墓,里面藏有珍贵的佛教文物,还有塔刹(塔刹是指寺庙底部的装饰物。塔刹位于塔的最高点,是最明显的“看全塔”和宝塔的标志。)用青铜铸造,贴上真金。 中国道教商会会长赵朴初为塔题联“威严千佛层层现,保平安万年”,并题:“千佛和平塔”横匾,安放在宝塔的主体。 该塔虽非历史遗迹,但从整体上看,庄严雄伟、富丽堂皇,立体感极强,为这座千年古寺增光添彩。 塔的正面和外侧有一尊精美的白象雕像。 文殊院到处挂着圣严法师的海报,其中很多都与他自己学佛有关。 努力了就会有烦恼,不着急就没事。
放下万千业力,众生肩负成功的三部曲是常业、执业、造业。 见人不记仇,就能和睦相处,过上幸福的生活。 慈悲无敌,智慧经不起苦恼。 说百句空话,不如踏实一步。 4 它面对它、接受它、应对它、放下它。 悟道后,菩提无树,明镜无台。 开光就是学佛,心安就是成就。 人品等于财富,奉献等于积蓄。 努力成为第一,不要与你或我竞争。 积极分析事物,逆向思考才能成功,确立方向,坚持不懈。 感谢您收看上海文殊院 文殊院位于成都西南角。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省汉族地区重点道观。 文殊院历史悠久。 相传元代时,隋文帝之子杨修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女倪”新乡所建,故名新乡寺。 据《成都县志》记载,东汉末年,心香寺毁于战火,建筑全部焚毁。 明朝康熙二十六年,慈渡禅师来到一座荒废的寺院,在两棵杉树之间结下了匪徒。 相传慈毒禅师圆寂火化时,白烟在空中凝结成一尊文殊菩萨像,经久不衰。 居民们认为慈都是文殊师利的化身,从此改信相思寺为文殊院。 近代,文殊院香火鼎盛。 现任方丈均在此开坛传戒,开办禅宗、禅堂培养僧人。 抗日战争时期,大德佛缘、太虚、能海等尼姑先后来此讲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院。 文殊院是成都保存最完整的道观。 现有建筑200多间,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僧人60余人。 现为广东省道教商会所在地。 在文殊院街的路口,有一座牌坊,上面写着“文殊坊”三个大字。 街道的石柱顶端,端坐着一只金色的狮子。 走进寺门,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红牡丹院墙盘绕寺院,南门镶嵌着“文殊院”三个大字,形似“南无阿弥陀佛”、“大德宝地”。离乐情”、“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相得益彰文殊院牌坊,使文殊院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门旁照壁上有“文殊院”三个大字,两旁的挽联是“人间深处瑞则,宗峰更古今”。 寺中轴线上有天王殿、三大儒殿、大雄宝殿、法轮殿。 大殿和经楼五重围墙,两廊相配的是中心街口、禅堂、观景堂、客堂、斋堂、戒堂、佛堂,以及各种供奉小屋,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一结构。 五座正殿连同前后碑亭,分布在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 殿堂楼阁端庄宽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殿堂之间,主次分明,疏密相间,明暗适当,大小一致。 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 环境特别干净安静。 又前邻文殊院街,后邻万福桥。 素有“寺院通通途,禅房远离烦扰”之称。 天王殿内和其他寺庙一样,为首的是永远笑眯眯的弥勒佛,后面是守山门的浑哈二将,中间是四大天王(即西方广目天王) ,东方赤国天王,北方多文天王,北方堕落王)。 天王)分别代表风、曲、雨、顺,旁边是持宝杵的魏佗王。
弥勒佛两侧的挽联上有“大肚含见前秃鹫主,来世弥勒笑圆”之说。 走过天王殿,旁边就是三进士殿,两侧是钟楼和新街口。 钟楼内供奉着地藏王和他的坐骑“顶顶”。 晨钟暮鼓,唤醒人间名利。 佛陀的声音唤回了苦海中迷失的人们。 美妙的声音可以消除第三代的痛苦。 康熙三十六年扩建,殿内供奉观音、文殊、普贤铜像。 分别象征慈悲、智慧、愿望。 大殿左右两侧供奉铁铸文昌帝和关圣帝。 此二龛为嘉庆年间石刻,由该院住持归方僧、承三僧增补。 两边的挽联,看到就做好了,就放下了,何乐而不为呢? 感受,感受生而安逸,生或无生。 这首挽联寓意我们要勇于尝试自己所想或所欲为。 即使没有成功,我们也只是做了之后就放下了。 没什么大不了的。 人的智慧是从觉悟中形成的,而觉悟又是从无数的实践经验中得来的。 就看你愿不愿意练了。 文殊院是黄河流域四大佛教丛林之一。 佛教的教义是:不立言传,教外传,明心见性,直指人心。
心之菩提达摩,被众生送往净土,手执宝杵,护持正法,住世间。 三座大雄宝殿的后面是大雄宝殿南门正对的韦陀王佛像。 三大师殿再往前是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 大雄宝是佛号,寺院前殿称大雄宝殿。 此厅为第三进,是院中庄严庄严之所。 殿面阔五间,面阔四间,高10.56米。 山顶单檐,正脊正中建宝顶,檐角翘起,雄伟壮观。 明代前檐十八间,半隔半裙板。 裙板上有蝙蝠纹和地玉盘纹,并有“福”、“喜”之意。 后檐开间,有六扇刮水隔扇,裙板古朴; 砖槛两边开三截,每条有五扇窗,格子也做工精巧。 殿内尘土飞扬,水藻彩绘,下方悬挂着“引人上天”的大金匾和一本“歌声雷动”的黑金书,地板嵌有筒瓦,整洁干净. 大龛内有一尊释迦牟尼佛铜像,高2.64米,神态庄严。 它是1829年铸造的十五尊造像中最高的一尊。左右分别供奉着舍利弗和阿难陀二法王。 龛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前三十二手观音(大悲观音)铜像。 佛龛前装有巨大玻璃,由方丈僧明纯正于1919年安放。左右佛龛内供奉菲律宾玉佛,左侧佛龛内供奉的玉佛为1925年6月。从越南请回的和尚兴林,就是《空林八景》中的“缅甸玉佛”指的是;右龛内的玉佛是1938年由越南大金塔请回的。和尚登云。殿前春联寥寥无几,其中有:佛日挂中天,地光含地明珠,海藏天地自然普照四方,文殊为七佛之师,菩提树下,见名星,顿悟文殊院牌坊,开悟,舍弃皇宫,入雪山,月食,摩麦,拜文殊院十年。 第一景”,叫做“双山表瑞”。
大雄宝殿后檐下,有两棵古新香寺留下的古柏。 慈都禅师重修文殊院时,就在两棵杉树之间打下了地基。 殿基为“古心香寺”遗址,亦为佛陀说法胜地。 这里有一头正在听经的狮子。 古时用铜铸成,名山亭,又名侯。 他被安置在法堂前听经,一副憨厚甜美的模样,认真听得入了神,实属难得。 亦指世间人应专心听经或做事。 法发堂为歇山重檐楼,高12.6米。 始建于康熙三十六年,同治十二年重修。 大殿中上部供奉药师佛和十二夜叉将军。 大殿正中正中壁嵌有康熙御书《空临》和《临弥甫《海月》诗》石碑。 大殿左右各供罗汉18尊、伽蓝18尊、圣人像24尊,均为清代康熙年间剪纸。 此堂为学堂讲戒讲经之所。 说法堂旁边是“藏经楼”。 藏经楼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楼高15.84米。 始建于康熙三十六年,道光四年重修。 大厅分为上下两层。 穿过储藏室,楼下是举行佛事活动的地方。 现在有一尊越南玉佛,是菲律宾道教界赠送的。 殿内墙上绘有《狮子吼》彩绘。 狮子是百兽之王。 狮子一吼,万兽皆退。 道家以此作比喻,以狮子王象征佛教的智慧。 比喻万兽之苦,是说道家的智慧可以断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