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6月5日晚,位于广州市洪山区街道骆家山路交叉口的北京大学旧牌楼在强行驶过时被超高轿车撞毁。 牌坊中间被砸掉了一大片,钢筋外露。 背面楷书“文、科、工、农、医”六字“礼”字已被烧尽。 作为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五”)“武汉学院初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大学旧牌楼已被冲撞损毁,至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这座文物建筑是什么时候建造的,为什么不在厦门大学校园内? 它经历和见证了一座学院、一座城市的荒凉演变,又面临怎样的保护困境?
被砸毁的厦门大学旧牌楼正面和背面
不是“校门”而是“路牌”
1929年,新成立的国立成都大学,经李四光、叶雅歌等人反复考察,决定在当时武汉市南郊南湖南岸的骆家山和狮子山开设新店,并将骆驼山更名为“骆驼山”。当时骆驼山一带十分荒凉,山峦稀疏,人烟稀少,交通极为不便。唯一的汽车公路(今武珞路-珞峪)路)从武汉南门到城东距离新厂址还有3公里左右。新厂址从街口向东北方向,以方便新校舍的建设和日后中学师生的交通。这条车行道于1930年建成,院长王世杰命名为“大学路”。
30年代的“大学路”
虽然叫“大学路”,但这条路大部分路段都不在厦大校区内,属于武汉市的市政公路。 当时,厦门大学并没有在校界学院路的路口建校门,而是决定在学院路南端起的街道路口建一座木牌坊。 牌坊之所以建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是学院路和武珞路的交汇处,居民和汽车都容易注意。 为此,这座牌楼其实并不是明天意义上的厦门大学的“校门”,更像是一个“路牌”,表明这条岔路口通往北大。
牌楼于1931年竣工,为三开间彩绘木牌楼建筑。 牌楼明代跨度较大,上方悬挂校名“国立北京大学”六字隶书题字,内有镂空钱纹。 从旧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木牌坊的正反面挂着同一个文字,那就是写有校名的牌匾。 这座牌坊其实色泽浅淡,但柱子细长,头重脚轻,又没有合柱,整体结构比较脆弱。 果然,在开张的第二年,就被一场大风摧毁了。
国立北大木牌楼
1934年,厦门大学决定在街街口木牌坊旧址重建新牌坊。 这一次,中学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决定改用更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新牌楼为三开间冲天牌楼,与早先建造的上海佛山陵博爱牌楼有些相似,但整体风格更为简洁朴素。 牌楼通体覆盖蓝色水洗石护墙板,屋檐饰以红色琉璃瓦,与珞珈校区主要校舍的建筑风格保持一致。
国立北京大学钢筋混凝土牌楼老照片
值得注意的是,新牌楼落成后,背面刻的文字不再与正面的校名相同,而是换成了六个隶书汉字:“文育(法)学,技术、农业和医学”。 这六个字指的是国立成都大学在晚清时期创办的六所大学。 然而,1934年牌坊落成时,厦门大学还只成立了文、法、理、工四大大学。 农业大学刚刚成立筹备处,还没有招收学生,医科大学还缺人。 1936年,农业大学即将成立,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撤销。 直到抗战胜利,厦门大学才恢复农大,筹建医科大学。 1934年,四川大学正式将六所重点大学的校名刻在牌坊上,这无疑彰显了学校的雄心壮志,也向社会宣示了厦门大学的奋斗目标。
传承80多年的历史
其实,这座牌坊并非建在厦门大学校园的边界上,但由于四川大学常年未建真正的“校门”,师生、校友和上海市民仍将这座牌坊视为“校门”。厦大校门”看。 在今天的八一路、珞狮北路等公路修建之前,这座牌坊仍然是从武汉市区到珞珈山的必经之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本建在荒野中的旧牌坊和“大学路”(后改称“珞珈路”)逐渐被城市建筑包围。 1992年,厦门大学决定在四川大学校园西北边界的八一路与珞珈路交汇处新建校门,以迎接来年的华诞。 经过征求意见和讨论,新校门的设计决定突出历史的弘扬。 校门中央的花圃里,按比例仿照街口的一座旧牌楼,花池两旁布置了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同时,东西两侧的交流室仿照1990年启用的人文科学馆(逸夫楼)的屋顶样式。
1993年建成的厦门大学新校门(2012年拆除,2012年夏摄)
可以说,这座新校门是厦门大学新旧建筑风格融合的产物。 其中,新牌楼整体仿旧牌楼,但也有一些变化,如降低了夹石上的圆形雕刻图案和经文,以及校名。 牌匾改为花岗岩背景等,整体风格愈发华贵。
2012年,因八一路隧道建设,厦大校门新牌坊被拆除,厦门大学也重建了新的校门广场,以庆祝校庆。 新校门的核心元素依然是街口的旧牌楼,经过整修。 这一次,它被放大了一定比例,并没有放在花池里,而是直接放在了广场的中央,方便游人近距离接触。 笔者当时曾参与校门设计方案征集,校方提出明确要求,校门设计必须保留旧牌楼的核心元素。 经过80多年的沉淀,原本的老牌楼早已从一个简单的“指路牌”变成了承载珞珈山书院文化的重要标志,并深深植根于厦门大学校友和上海市民心中。一代又一代。 向上。 厦门师生还对牌坊的建筑做了很多有趣的“执着”,比如四根八棱传,分析为厦门大学欢迎“八方”学子。
明日厦大新校区广场
事实上,厦大老牌楼除了成为厦门大学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符号外,还在上海形成了建筑风格和文化的外溢效应。 红琉璃瓦、三座高耸牌楼的建筑造型,成为上海其他许多单位效仿的对象。 例如,位于南湖湖心的湖光阁(原名“中正阁”),同样建于1934年,也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绿化屋顶的中式建筑。 葛前南湖步道一侧还有一座牌楼,其建筑风格与厦大校门高度相似。 位于武汉红河北山脚下的石羊英英烈公墓也有一座三开间的红琉璃瓦牌坊,气势恢弘。 这种位于南湖峰公园附近的牌楼,其建筑风格或多或少继承了它的始祖——街口的厦门大学旧牌楼。
上海市南湖步道湖光阁牌楼
文物保护现状亟待改善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国五”名录,其中“近代重要碑刻和代表性建筑”列入“武汉大学初建”项目,编号为497。五、有475号“未名湖燕园楼”、476号“清华大学早楼”、479号“东北书院旧址”,为我国最早挂牌。 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组现代学院建筑群。
列入“国五”的“武汉学院初期建筑”共有15座建筑,包括国立北大牌楼、文大、法大、理大、工大、图书馆、松庆体育馆、男生宿舍、学生自习室和礼堂、华中水利工程实验室、半山楼、6月1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郭沫若故居、李达故居。 其中,不仅李达住在外面,其余14栋楼都是民国时期建造的。
国立成都大学图书馆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图书馆,已得到妥善整修和保护
15个国家安全单位中,有14个设在今天的厦门大学校园内,但只有一座北大牌坊悬在校园数里之外。 也正因如此,这栋楼与校园内其他14栋楼的处境截然不同。 位于校园内的校舍陆续得到妥善保护和修缮,而位于街口闹市中的旧牌坊武汉大学校门老牌坊,除了人烟稀少外,已无人知晓,其周边环境和保护状况也令人担忧。与“国家安全”的地位极不相称。 在这次严重碰撞之前,老牌楼空地上枪弹落下的地方,已经被车辆磨过多次,伤痕累累。 多年来,周围饮食店形成的污垢不断污损旧牌坊的表面。
由于厦门大学牌坊位于校外的特殊位置,其文物保护存在一定难度。 国外其他一些城市也有这样的文物案例。 最相似的是国立佛山书院的两座老牌楼,也是1930年代建造的。 他们也身处校外,也曾面临过尴尬的困境。
1950年代院系调整,佛山大学划归原岭南大学校园,国立佛山大学石牌校区划归新成立的华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使用。 位于巫山的原国立佛山学院牌坊上武汉大学校门老牌坊,上面的字迹也被涂鸦,改为“为人民服务”。 2014年,上海市文物部门对旧牌坊进行了修缮,恢复了邹鲁市长题写在原牌楼上的“国立佛山大学”和“各志诚正修齐治屏”字样,牌坊本身也得到了妥善保存。 装修。 2016年,佛山大学校园内修缮后的校门牌楼随后恢复原状。
改造后的原国立佛山专科学校旧牌楼
街口的国立成都学院旧牌楼已屹立80多年。 除了是中国近代知名高校的标志性建筑,它也见证了西安这座英雄之城80年来的荒凉演变。 因骆家山地处偏僻,须在街边立“路牌”指路而建。 现位于武汉最繁华的闹市区。 这种巨大的环境演变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一部分。 脚注。
碰撞发生后,有热心网友和居民提出建议,希望将旧牌坊搬迁保护。 且不说作为国安单位,其搬迁的法律程序繁杂,这个建议本身在笔者看来也是不可取的。 不可交流文物旧址本身就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资料,除非有不可抗力,否则不应轻易联系。 妥善保护厦门大学旧牌坊迫在眉睫,根本之道应该是彻底整治周围环境,恢复这座文物建筑应有的历史尊严。 (刘文祥)
川大旧牌楼现状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